来源:郑州郑飞医院 2025-09-14 16:45:36
子宫内膜息肉是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形成的突起状组织,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的妇科良性病变,少数可能存在恶变风险,需科学认知和规范处理。
一、核心认知:什么是子宫内膜息肉?
子宫内膜息肉由子宫内膜腺体、间质和血管构成,通常呈现单个或多个、大小不一的“小肉样突起”,多数直径在1厘米以内,少数可超过2-3厘米。
- 性质:95%以上为良性,仅约0.5%-4%可能发生恶变,围绝经期(快绝经)、绝经后女性恶变风险相对更高。
- 高发人群:30-50岁女性,尤其是月经不规律、肥胖、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(如某些避孕药)或有子宫内膜炎病史的人群。
二、典型症状:出现这些信号要警惕
多数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无明显症状,仅在体检(如B超)时偶然发现;有症状者常表现为:
1. 月经异常:最常见,如月经量增多、经期延长(比如原本5天结束,现在超过7天)、月经间期出血(两次月经中间少量出血)。
2. 异常出血:绝经后女性若出现阴道出血,需高度警惕息肉(或其他病变)可能,及时就医。
3. 影响生育:部分备孕女性因息肉占据宫腔空间、影响胚胎着床,可能导致不孕或反复流产。
三、检查与诊断:常用3种方法
1. 超声检查(B超):首选且无创,通过阴道B超或腹部B超可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息肉、息肉大小和位置,准确率较高。
2. 宫腔镜检查:诊断“金标准”,可直接观察宫腔内情况,清晰看到息肉的形态,同时能取组织做病理检查,明确息肉性质。
3. 病理检查:将宫腔镜取下的息肉组织送检,判断是否为良性或存在恶变倾向,是后续治疗的重要依据。
四、治疗原则:分情况处理,不盲目手术
治疗需结合患者年龄、症状、息肉大小、是否备孕等因素综合判断,并非所有息肉都要手术:
- 无需治疗(定期观察):
- 无症状、直径<1厘米的小息肉,尤其是育龄期女性,约25%可能在1年内自行消失,建议每3-6个月做B超复查,监测息肉变化。
- 药物治疗(短期控制):
- 适合暂时不愿手术、息肉较小且有轻微症状的患者,常用孕激素类药物(如地屈孕酮),通过调节激素抑制息肉生长,减少出血,但停药后可能复发,无法根治。
- 手术治疗(根治为主):
- 适用情况:息肉直径>1厘米、症状明显(如大量出血)、药物治疗无效、备孕多年不孕(怀疑息肉影响着床)、绝经后发现息肉(恶变风险高)。
- 首选术式: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,微创、创伤小、恢复快,术后可将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,排除恶变。
五、术后与预防:降低复发风险
1. 术后注意:
- 术后1-2周可能有少量阴道出血,避免盆浴、性生活,遵医嘱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。
- 备孕女性:术后1-3个月(具体遵医嘱)可开始备孕,宫腔环境改善后着床成功率更高。
2. 预防复发:
- 控制体重,避免肥胖(肥胖会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,刺激息肉生长);
- 月经不规律者及时调理,避免长期雌激素紊乱;
- 术后若复发风险高(如多发息肉、反复复发),可遵医嘱短期服用孕激素或放置“曼月乐环”,抑制息肉再生。
总结:不恐慌、不忽视,科学应对是关键
子宫内膜息肉并非“大病”,多数良性且可治愈,无需过度焦虑;但也不能忽视——有症状、大息肉或绝经后息肉需及时处理,避免延误可能的风险。建议女性定期做妇科体检(尤其是30岁以上),早发现、早干预,守护子宫内膜健康。